专业号

官号描述

<div> <div> <div> <div> <p><strong>一、概况</strong></p>  <p>&nbsp;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1982年建立的省级沙生植物保护区的基础上,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将面积扩大28倍后,于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民勤县境内,石羊河流域下游,南北长约90km,东西宽约6.5~125km不等,批复面积389882.5公顷,实际管理图示面积396493.29公顷,约占民勤县国土面积的1/4、武威市国土面积的1/8,因区内有汉代连城、古城遗址而得名。</p>  <p>&nbsp;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21058.5公顷,缓冲区面积151664.3公顷,实验区面积117159.7公顷,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1.05%、38.9%、30.05%。保护对象:<strong>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天然植被群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人类文化遗址。</strong></p>  <p>&nbsp;<strong>二、生态区位:</strong></p>  <p>&nbsp;连古城保护区作为河西走廊北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西、南三面屏障护卫着民勤绿洲,扼守着河西走廊的腰部,是民勤天然植被群落最完整、分布最多的区域。其生态区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strong>一是阻挡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二是保卫民勤绿洲;三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四是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物种基因库。</strong>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决定了保护区对于维护甘肃西部的生态平衡乃至中国西部的国土安全,保护、保存珍贵的荒漠物种基因及生物多样性,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p>  <p>&nbsp;<strong>三、资源状况</strong></p>  <p><strong>&nbsp;1、植物资源</strong></p>  <p>&nbsp;保护区内共有植物物种64科227属474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13种,其中:一级保护植有裸果木、绵刺、发菜3种,二级保护植物有蒙古扁桃、沙冬青、肉苁蓉、草麻黄、斑子麻黄、沙拐枣、朝天委陵菜、甘草、沙芦草、短芒披碱草等10种。保护区内还有保存完好的绵刺、柠条、柽柳、白刺、霸王、猫头刺、沙拐枣、麻黄等天然灌木林184832.4公顷。</p>  <p><strong>&nbsp;2、动物资源</strong></p>  <p>&nbsp;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24目43科89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12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1种,二级保护动物有鸢、苍鹰、雀鹰、白头鹞、灰背隼、游隼、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荒漠猫、鹅喉羚等11种。</p>  <p><strong>&nbsp;四、机构设置与演变</strong></p>  <p><strong>&nbsp;2002年2月2日,</strong>国务院批准成立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  <p><strong>&nbsp;2005年3月4日,</strong>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甘机编办通字[2005]8号),成立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原省林业厅管理,正处级事业建制,核定事业编制35名。</p>  <p><strong>&nbsp;2005年8月3日,</strong>根据原省林业厅《关于成立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通知》(甘林人字[2005]179号)和《关于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增设内设机构的批复》(甘林人字[2007]192号)精神,管理局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计划财务科、保护监测科、科研管理科、产业开发管理办公室等6个职能科室,编制35人,由省财政供给。下辖黄岭、三角城、连古城、勤锋、花儿园、红崖山、南湖等7个保护站,均为正科级建制,由管理局和民勤县政府双重管理,其经费由地方财政供给,人员由地方政府调配管理。</p>  <p><strong>&nbsp;2018年1月6日,</strong>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第176次常务会议,“同意调整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将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站与区乡林业工作站分设,民勤县保留区乡林业工作站机构,保护站人员编制上划省林业厅”。</p>  <p><strong>&nbsp;2018年8月21日,</strong>根据《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调整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机构编制的批复》(甘机编办复字﹝2018﹞57号)精神,“同意将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角城等7个保护站与民勤县县属林业单位分设,从民勤县县属林业单位给连古城管理局划转全额事业编制35名。”</p>  <p><strong>&nbsp;2019年5月23日,</strong>根据中共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关于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整内设机构和科级领导职数的批复》(甘林党发﹝2019﹞69号)精神,批复同意保护区管理局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计划财务科、保护监测科、科研管理科、信息管理科等6个职能科室,下设黄岭、三角城、连古城、勤锋、花儿园、红崖山、南湖等7个保护站,保护站由管理局直接管理,均为正科级建制,经费由省级财政供给,人员均由保护区管理局调配管理。</p>  <p><strong>&nbsp;2021年5月,</strong>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省林草局党组批准,将管理机构更名为“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p>  <p><strong>&nbsp;五、基础设施建设</strong></p>  <p>&nbsp;积极争取抓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争取并实施了保护区一、二期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区能力建设、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等项目;完成了局机关办公楼、单身职工食宿楼修建,建设局站职工保障房72套。建立了局机关阅览室、健身活动室等。建成了保护区视频会议系统和局机关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先后为基层保护站新建、翻修办公用房5400㎡,新建管护点12个、900多㎡;购置护林防火指挥车5辆,运兵车1辆,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保护区的规范化管理和快速发展。</p>  <p><strong>&nbsp;六、表彰奖励</strong></p>  <p>&nbsp;2011年,在省环保厅组织的全省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我局排名第一,综合评估为优。2012年,在环保部等七部委联合组织的保护区管理评估中位列甘肃16个国家级保护区前茅。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司长张希武在2012年9月调研保护区工作时用“保的好、建的好、管的好”来评价保护区的建设成就。局党委先后3次被省局党组授予“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管理局三个机关党支部先后被省局党组授予“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1个党支部被省局党组命名为 “学习模范型”党支部,局工会被授予全省林业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称号;管理局先后被民勤县委评选为“文明单位” 和“文明单位标兵”;2010年,管理局被武威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15年,管理局被省委、省政府评授为第十二批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局党委领导班子先后多次被省局党组确定为“优秀领导班子”。2022年8月,管护中心被全国绿化委员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p>  <p>&nbsp;</p> </div> </div> </div> </div>

      启事商讯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
        京ICP备0901381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